中新網3月23日電(記者梁爽)科技創新是促進恢復工作和生產、保證經濟平穩運行、做好“六個穩定”工作的重要支撐。*近,科技部發布了《關于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簡稱《措施》)。《措施》從9個方面提出了18項具體措施,包括培育和拓展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,加大5G、工業互聯網等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和支持力度。
具體措施包括:啟動實施“科技助力經濟2020”重點工程,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在促進恢復工作和生產中的重要載體作用,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行動,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激勵和引導力度,實施先進技術推廣應用“百城一園”行動, 培育和拓展新產業、新形式,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專項行動,推進科技特派員幫扶春耕生產和扶貧工作,拓寬大學畢業生就業渠道。
《措施》聚焦高新區、中小科技企業、高新技術企業、高新技術產業等科技創新主體陣地,依靠科技創新解決恢復生產和穩定經濟運行的痛苦、困難和阻力。
在疫情影響下,《措施》提出了培育和拓展新產業和新業態的兩個重點:一是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研究,加大5G、人工智能、量子通信、腦科學、工業互聯網、重大傳染病防治、重大新藥、**醫療器械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和支持力度;二是編制智能醫療、智能農業、公共衛生、智能城市、現代食品、生態修復、清潔生產等應用場景的技術目錄,在國家高新區、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驗區、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、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創建示范應用場景,推動醫療衛生、智能制造、無人配送、網絡教育等一批新興產業技術項目的實施,引導消費和投資方向。
《措施》強化目標導向,以近期和中期能否盡快取得實效為根本標準,采取更加**、可操作的“硬新”措施,確保年內取得成效,有效規避疫情影響。
在穩定經濟方面,我們將啟動“科技助力經濟2020”重點工程。按照“周期短、見效快、程序簡單、規范”的原則,一批技術創新項目將通過重點研發項目啟動實施,特別是那些能在短期內看到實效、帶動明顯成果落地的項目。在實施周期的兩年內,支持一批**科技企業克服疫情帶來的短期困難,對疫情嚴重的地區給予適當的優惠待遇。《措施》要求各地結合自身實際,加大科技投入,支持科技企業有序復工生產,確保經濟穩定運行,實現創新發展。
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,《措施》要求國家高新區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復工復產中的重要載體作用。各地要根據低、中、高風險地區和不同企業的特點,制定差別化、精細化的復工復產措施
此外,增加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基金,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支持。推進新藥、醫療器械、檢測、疫苗等領域子基金的設立,加快應對疫情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。引導設立子基金,加大對重點疫區中小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。
《措施》還強調要加大對高科技企業的激勵和引導。要求進一步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;開展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,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對接服務和培訓指導,加強與中國證監會、上海證券交易所、深圳證券交易所等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融資渠道的合作。
在促進成果轉化和工業化方面,《措施》提到實施“100個城市和100個公園”運動,以促進先進技術的應用。圍繞“一城一主題、一園一產業”,組織評選出約100個創新型城市(縣市)、約100個國家高新區、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、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。結合本地需求和**,快速推廣應用一批先進技術和科技創新產品。同時,加快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,鼓勵和推動社會化、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機構發展,構建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服務平臺。
科技創新需要人才的支持。《措施》提到為科技人員開展特別行動為企業服務。
例如,重點支持科技人員創新成果,加快成果轉化和應用,促進國家科技人才計劃和其他**服務企業的人才選拔,引導地方組織科技人員為企業服務。此外,實施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各項政策,將科技人員為企業服務作為職稱評定和崗位競爭的重要內容。突出成果優先應用國家科技人才計劃。
關于促進科技特派員幫助確保春耕生產和扶貧,《措施》提到,一批科技特派員被挑選出來深入生產一線,開展科技扶貧,促進利卡檔案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就業的**覆蓋。實施就業行動計劃,扎實發展工業扶貧,深入推進消費扶貧。
此外,在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問題上,《措施》要求擴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渠道。在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的項目中,鼓勵高校和研究機構設立研究助理或助理職位,擴大博士后職位,支持大學畢業生短期就業。此外,依托國家高新區建立大學生就業培訓基地,開展創業培訓,設立見習崗位等。吸納大學畢業生就業。